中新社香港7月20日电 题:香港安然应对台风“韦帕”
中新社记者 香卢平
今年第6号台风“韦帕”20日扑向香港,从香港天文台以南约50公里处掠过,给香港带来狂风暴雨。在香港特区政府高效统筹、香港天文台及时预警和社会各界协同防范下,香港安然有序度过此次台风考验。
受“韦帕”影响,香港天文台20日9时20分发出最高级别热带气旋警告信号“十号飓风信号”(俗称“十号风球”),直到16时10分改发“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”(俗称“八号风球”),“十号风球”持续近7个小时。
这是香港回归后,香港天文台第六次发出“十号风球”,上一次发出该信号是在2023年9月应对台风“苏拉”吹袭期间,当时“十号风球”持续时间超过7小时。不过,相比“苏拉”造成的损害,“韦帕”袭港期间影响明显降低。
究其原因,首先在于特区政府高效统筹。近几年,特区政府从预警、准备、应急和复原四方面,持续强化极端天气应对能力。早在7月18日“韦帕”距离香港超过800公里时,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便主持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会议,确保各相关部门做好应变部署。
台风来临前,特区政府工作人员在地势低洼的鲤鱼门等地落实防水浸措施。19日晚,特区政府保安局辖下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提前投入运作,香港各区临时庇护中心亦提早开放,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支援。待20日傍晚“韦帕”逐渐远离香港后,特区政府各部门迅速投入善后,尽快恢复城市正常运行。
其次,香港天文台及时、频密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同样关键。1973年以来,香港天文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:“一号戒备信号”“三号强风信号”“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”“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”和“十号飓风信号”。1987年开始,香港天文台会在发出“八号风球”之前的两小时内发出预警信息,便于市民提前做好准备。
近年来,因应科技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,香港天文台推出“我的天文台”应用程序,累计下载量超过千万。台风路径、预警信息可直达每位用户掌中,面对台风,市民可做到心中有数。
更重要的是,对年年经历台风季的香港市民而言,配合特区政府做好防范准备,早已成了深入人心的日常经验。“韦帕”来临前,人们在住宅、商场门窗玻璃贴上交叉或“米”字形宽胶带,以防玻璃在强风中破裂;大批民众采买物资,做好“宅”在家中防风的准备;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动暂停正在举行的第35届香港书展;香港铁路有限公司、香港机场管理局等公共服务机构亦纷纷及时发布相应信息。
值得一提的是,风雨中香港市民的守望相助也令人动容。有热心私家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发起“义载”行动,免费接载因风雨阻隔不能回家的民众。各区关爱队、香港红十字会等团体向居民派发清洁物资,协助设置挡水板,降低台风带来的损失,成为灾害天气中的温暖力量。
随着“韦帕”逐渐远离香港,香港天文台20日19时40分发布“三号强风信号”。虽然风暴渐远,但香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得到检验和提升、香港市民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再次彰显,这座城市在风雨中积累起更强的治理韧性与民间默契。(完)
tashuo,zibokenenghuiyinweishaokaodengyinsuxiyinyixiewailaiyouke,dantamenbingfeizibofangdichanshichangdezhuyaogoufangqunti,zibobendidejingjiherenkouzhuangkuangcaishiyingxiangdangdifangdichanshichangdeguanjianyinsu。他(ta)说(shuo),(,)淄(zi)博(bo)可(ke)能(neng)会(hui)因(yin)为(wei)烧(shao)烤(kao)等(deng)因(yin)素(su)吸(xi)引(yin)一(yi)些(xie)外(wai)来(lai)游(you)客(ke),(,)但(dan)他(ta)们(men)并(bing)非(fei)淄(zi)博(bo)房(fang)地(di)产(chan)市(shi)场(chang)的(de)主(zhu)要(yao)购(gou)房(fang)群(qun)体(ti),(,)淄(zi)博(bo)本(ben)地(di)的(de)经(jing)济(ji)和(he)人(ren)口(kou)状(zhuang)况(kuang)才(cai)是(shi)影(ying)响(xiang)当(dang)地(di)房(fang)地(di)产(chan)市(shi)场(chang)的(de)关(guan)键(jian)因(yin)素(su)。(。)
波兰总统:普京还没输过一场战争
2007年,在丁肇中的请求下,美国能源部组织了一次评审会。“我要求必须找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来评审,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、国家科学院院士或顶尖的航天工程师,和我面对面讨论,因为一流的科学家可以向前看,对未来有感知。一般的科学家第一反应则是钱给你了,我怎么办。不出我所料,评审会上,参与的很多人和我有过竞争,但最后都同意做AMS。”丁肇中在“高能论坛”的演讲中回忆。